(三)分析第三节:[五煞]至[一煞]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、 [五煞]至[三煞]: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,千叮万嘱,——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,路途上要节制饮食,在荒村野店之中要“眠早”“起迟”:一个妻子所能想到,她都想到了;临别时应该嘱咐的,她都嘱咐了。 2、 [五煞]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,千叮万嘱,真情自现。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,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,自己却不能“扶持”左右,淡淡的内疚,感人至深。 3、[四煞][三煞]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,虚实重叠,令人心碎肠断。 [四煞]临别之际,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,越激动,越悲哀,故此曲中有“泪添”“恨压”二句。“晚来闷把西楼倚”构成一幅图画;而倚楼远眺所见“夕阳古道,衰柳长堤”又是一幅图画。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,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,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。此刻虽是莺莺“预拟”,但也正是日后实景。接下来[三煞]中“归家若到罗帷里,……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”,亦复如此:“预拟”与实景的重叠。 4、[二煞]曲中虽有“你休忧”“休要”“你却休”诸般叮嘱,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“此一节”!“若见了那异乡花草,再休似此处栖迟”,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,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。 临别叮嘱的场面,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:既希望他“得官不得官,疾早便回来”,又担心他考中后“停妻再娶妻”。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,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。 分手后的场面,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。 [一煞]莺莺诅咒青山,诅咒疏林,诅咒“淡烟暮霭”,因为这一切“遮蔽”了她目送的张生。张生走了, 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“夕阳古道”和偶尔传来马嘶的“禾黍秋风”。离别之痛,使莺莺木然良久。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:张生已去,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? [一煞]“古道烟霭图”,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。张生离去,莺莺相送上路,步送不及,以目送之,目送不及,倾耳听之,杳然远去,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。正所谓聚散两依依。 [收尾]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:“夫人去了好一会,姐姐,咱家去!”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“四山如围,一鞭已远”。经红娘提醒,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,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,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。 “残照”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。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,自然贴切。 “长亭送别”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,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。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“长亭送别”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,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“此恨谁知”的复杂心理内涵——交织着对“前暮私情,昨夜成亲,今日离别”的亲人的百般依恋,对即将来临的“南北东西万里程”的别离的无限悲戚,对逼求“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”而“强拆鸳鸯在两下里” 的做法的深深怨恨,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;同时,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美。 四、莺莺形象分析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、痛苦、怨恨、忧虑,都是与她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。她对张生的爱,是相互倾慕的产物,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。在她看来,“但得一个并头莲,煞强如状元及第”,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、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,而不是封建的“家世利益。”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。莺莺的离愁别恨,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,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正是如此,莺莺的比山高,比海深,比无边的芳草更加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,便感染了一个时代,一个民族,一条更加久远的历史长河…… 《西厢记》,必须扫地读之。扫地读之者,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;必须焚香读之。焚香读之者,致其恭敬,以期鬼神之通之也;必须对雪读之。对雪读之,资其洁清也;必须对花读之。对花读之者,助其娟丽也。 五、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: 离愁别恨:经历艰难,始能结合,昨夜允婚,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:荒村雨露,野店风霜,无人扶持,最难调护。 惴惴不安:异乡花草,再行栖迟,停妻再娶,忘情负义。 埋怨不满:拆散鸳鸯,催逼上路、 此情难诉,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:直抒胸臆:但得一个并头莲,煞强如状元及第。 借景言情:晓来谁染霜林醉,总是离人泪。 以情衬景:夕阳古道无人语,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:典故、比喻、对偶、夸张。 六、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长亭路上:斜晖霜林图:碧天白云、黄花堆积、秋风阵阵、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:黄叶衰草图:飒飒秋风、黄叶纷飞、袅袅烟气、野草零落。 分手之时:古道烟霭图:青山疏林、轻烟薄暮、夕阳古道、风啸马嘶。 |